星期三, 1月 26, 2005

udn-yam 股票當故事 故事不對就賣股

udn-yam 股票當故事 故事不對就賣股

記者 劉道捷

長期政府公債殖利率激升,升到比標準普爾500種股價指數(S&P 500 In-dex)股息殖利率高出6%以上時,你也會看到林區賣股票,買債券。但是他沒有多少機會照這個原則賣股票。因為從1920年到1999年的80年間,股息殖利率只有在1930年代不如債券殖利率,而且1940年代股息殖利率大幅升到債券殖利率的三倍以上,彌補1930年代的差距之後,還綽綽有餘。

林區說,他操作麥哲倫基金時,曾經在1982年,根據這個原則賣掉不少股票,持有很大部位的政府公債,而且這樣做不是基於防禦性投資,而是為了追求投資報酬率,因為當時通貨膨脹率達到兩位數字,投資美國政府長期公債的報酬率可達13至14%,比股票的歷史性平均報酬率10至11%還高,當然捨股票、就政府公債。

林區根據持有的股票類別,訂出略有不同的賣股原則,如果是重量級績優股,在本益比與成長率的比值升到1.2至1.4、或績優企業的長期成長率開始減緩時,應該考慮賣掉。

如果是快速成長股,在公司業績似乎沒有進一步擴張的餘地,或擴張所產生的營收與獲利令人失望,或本益比與成長率的比值升到1.5至2.0時,他會考慮賣出。

如果是資產概念股,在公司資產被其他公司併購,或資產出售價格比預期低時,就是他準備賣這種股票的時候。不過,林區所說的資產概念股跟台灣股市的資產股不同,指的是股價低於資產價值、資產至少可以用淨值出售的股票。

整體而言,林區主張在一檔股票的「故事」即將結束時,要把股票賣掉。因此想知道賣出某一檔股票的時機,關鍵是「知道自己當初為什麼買進這檔股票」。他把一檔股票當成一篇故事。他所說的故事和大家熟知的題材或概念不同,故事比較可大可久。

買一檔股票就是買一篇故事,投資人受到故事吸引,買進股票之後,要注意故事的發展,如果故事如預期般展開,充分反映在股價上,股價漲到自己預期的價位,同時故事也快要走到尾聲時,就應該把股票賣掉。


有時候,故事只有起頭,沒有結尾,有時候故事的開展不如預期,或是發生意料之外的變化,或是故事的主角、也就是公司的基本面惡化,例如景氣循環股的存貨開始增加,或是遇到競爭對手,成長率不如別家公司,也應該考慮賣掉股票。

賣出之後怎麼辦?林區的建議是採取輪動的方法,尋找展望更好、具有類似的故事,但是故事內容更動人的其他股票。

因為林區把股票看成故事,好股票就是好故事,是否買賣股票要看故事內容而定,既然是故事,三歲小孩應該都會說,投資人當然應該能夠三言兩語,就把股票的故事說出來,或用臘筆畫出來,所以他說:「每一個人的頭腦都足以研判股市,只要念過國小五年級算術,就可以搞懂股市。」

(系列20)

(本系列每周三刊出)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