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27, 2005

睡覺理財-從生活教孩子財富管理

睡覺理財-從生活教孩子財富管理(上)

詹惠珠
小孩睡覺前,我有說床邊故事的習慣,有一天我靈機一動,告訴他們華倫?巴菲特在六歲作的第一筆交易,用兩毛五買進可口可樂,跑到觀光地區以五毛錢賣出的勵志故事,後來每當我在看書時,二女兒就跑來問我:「巴菲特還說了什麼?」。

第一次我與孩子們玩大富翁,一開始他們不想買土地,因為買土地,資金會流出,他們很納悶為何我每走到一個地方,就是買,而且還期待骰子能夠走到售價最貴的土地,那些越貴的土地代表地段好,且未來別人走到你的產權,要付出的過路費也越高,當在那些地段蓋起旅館,也常是遊戲的最高潮,就是導致別人清算資產而自己變成大富翁的時刻。

我的孩子後來了解到玩大翁富要贏的訣竅,不在於起初擁有的現金多,而在於妥善的將資金用在買土地,才能靠投資的資產賺錢,因為在大富翁的遊戲中,要賺取現金的方法除了每走完一圈(象徵固定的上班收入),以及偶爾抽中機會、命運外,其他只能靠著你買的土地賺錢,如果你沒有投資,抱著現金,在大富翁的遊戲中會步步維艱。

理財的觀念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從課堂上吸收,或是遍覽財經書籍,它可以是從小一點一滴,從生活中學習。

出身外資圈、頂著電機、電腦、企管等多種碩士頭銜,現任光寶科技財務長林群認為,他今日成功的一個重要關鍵,是在他6歲時,他父親灌輸他金錢的現值觀念(present value)。當時林群的父親給他一本存摺和印章,要他保管好自己的每一分錢,並時常給予啟發性的問題,例如,今天的1元與明年的1元有什麼不同?三個月的利息和六個月的利息差別在那裡?這樣日常生活的訓練讓林群在很早就有貨幣金融市場的概念,對金融商品的敏感度極高,這些影響讓他在MBA的投資競賽課程中,總是打敗那些來自美林、摩根士丹利、富達基金等公司的同學。

最近有一個顛覆我的傳統觀念是,投資不一定是成年人的行為。我有一位美國朋友,他的小孩David今年14歲,相當於國中生的階段,在網路風行之際,因爸爸在投資銀行上班,耳濡目染下,他想要學投資買股票,於是從學校的獎學金中擠出500美元,請父親為他買進一檔網路股票,在網路泡沫破滅後,投資最後的結果是幾乎血本無歸。

我這位天性樂觀的研究所同學說,她兒子才花500美元,就學到了投資的教訓和樂趣,總比他去買了500瓶可樂,留下25美元的退瓶費要好得多(在美國為了鼓勵資源回收,可樂瓶可以退錢,紐約曾有一位游民,因靠著撿這些瓶瓶罐罐而一年賺了25萬美元),如果他兒子沒有投資,這筆錢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吃喝玩樂花掉。

David買進的一檔網路股是在當它從10美元下跌到5美元時買進的,沒想到他將那500美元獎學金投入後,股價再跌到1美元以下,花一筆小錢讓他修正了一個「股價便宜,不可能再跌」的錯誤觀念,他的媽媽也贊成在越年輕時學到這個經驗,總比50歲時要有趣多了。

(作者是經濟日報資深記者,本專欄每周二、四見報,讀者可以與作者互動。理財諮詢:charity.chan@udngroup.com)

【2005-01-27/經濟日報/B3版/創新金融】

睡覺理財
從生活教孩子財富管理(下)

詹惠珠
在台灣升學主義如此嚴重的地方,大概很難讓一個國中生就開始學如何投資股票,不過卻有從大學開始的例子:中國信託金控的總經理辜仲諒的第一次投資是在大學三年級,當時他對股市沒有概念,卻因為幫阿嬤讀報紙,從讀報中看出興趣,甚至向阿嬤請教如何投資股票,後來發現既然阿嬤這麼厲害,就將自己從小到大存的30萬元零用錢委託阿嬤「代操」。

在股市的大多頭中,辜仲諒三年的經驗是從30萬元變2,000萬元,這段祖孫聯手出擊的溫馨時刻常常為辜仲諒津津樂道。當然這筆錢後來還成為辜仲諒到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學院唸書的基金,因為父親辜濂松教子甚嚴,雖是富人家庭,大學畢業後的學費要自己付,根據辜仲諒的說法,他還替弟弟辜仲瑩付了第一學期在華頓學院的學費呢!

如果小孩沒有即早養成財務觀念或是理財習慣,最後付出代價的很可能是父母。我有一位親戚省吃儉用,辛辛苦苦工作一輩子退休,領了不到300萬元的退休金,但她的么兒卻在四年內用多家銀行的信用卡循環信用、現金卡、銀行的小額信貸花掉180萬元,當他接到銀行寄來的存證信函時欲哭無淚,她徹夜失眠想:要不要幫兒子還錢?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小孩的父母,她最後想給那未滿30歲、人生尚未開始的孩子一個機會,於是把僅有的房子拿去抵押,借出錢幫孩子還債,並要求自己的孩子每個月要還銀行2萬元,她向銀行借錢的利率不到3%,但她兒子用的現金卡、信用卡循環利率卻是在18%以上。這位親戚她一輩子沒有跟銀行借過錢,卻為了小孩不得不去借錢,她捫心自問:小孩沒有理財能力,是不是父母之過?以前只知道提供孩子衣食無虞的環境,卻沒有教會他在社會上求生存的本領,一廂情願的給孩子魚吃,甚至想幫孩子存魚過冬,卻沒有教會孩子如何捕魚,讓她後悔萬千。

去年聖誕節帶孩子去看「北極特快車」,整部片子的精神在於特快車的車長說的一句話:「問題不在火車開往那裡,而在於你要不要上車。」孩子的財富管理不是一個話題,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

(作者是經濟日報資深記者,本專欄每周二、四見報,讀者可以與作者互動。理財諮詢:charity.chan@udngroup.com)

【2005-01-28/經濟日報/B3版/創新金融】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