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14, 2005

富者更富 不等於股東均富!

錢雜誌》富者更富 不等於股東均富!

文/楊紹華;錢雜誌授權刊載

對企業主來說,整併,就像是一條達到「富者更富」的捷徑,然而從台股歷史上的整併、購併案例來看,富者更富卻不必然代表「股東均富」,甚至反而帶來災難性的負面衝擊。企業主如何「運用」或者「玩弄」集於一身的資源?在整併成風的當下,值得嚴肅觀察。


「甲有七千五百元,乙有一萬三千元,甲借乙三百元,結果,乙的一萬三千元卻都變成甲的。合理嗎?」七月二十六日,銀行員工會網站出現這樣一則像是繞口令的留言,「甲是台新,乙是彰銀。有那麼聰明的台新,卻也有那麼笨的彰銀。」看得出來,這位留言者應該是彰銀員工,對於台新金透過私募增資介入彰銀,他感到百分百的不爽。

一場購併 風暴不只茶壺裡面

無論如何,從台新金以每股二十六.一二元標得彰銀增資股的當下開始,彰銀員工「爽不爽」的問題,已經降格成為「茶壺內的風暴」,旁觀者多說無用。不過,這則留言倒也點出了一個事實:購併的結果就是資源集中於少數人,「乙的都變成甲的!」如果從「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角度思考,當前國內產業整併風潮的影響層面,可就不是幾個茶壺內部翻攪的問題了。

可以想見,在未來的投資市場,將有愈來愈多「大怪獸」一般的個股或集團股陸續出現,他們可能擁有壟斷市場能力、價格制定能力,「富者更富」,購併的一方投資價值可能提升,但其他小廠也就更難生存。此外,四方購併之後,企業內部結構轉趨複雜化,外人難以一窺究竟,企業主巧施詭計作帳自肥的空間也就更加寬廣,「富者更富」,但投資人卻開始置身於財務濁度提高的風險之中。

借殼上市 小人物轉眼成富豪

八十五至八十七年間,台股市場出現一群「借殼上市」概念的集團股,廣三集團的曾正仁、新巨群集團的吳祚欽、國揚集團的侯西峰,均可算是當年以借殼上市與購併手段成就個人財富的典型代表人物,以曾正仁來說,原本不過是台中地區的土地掮客,在成立廣三集團後,先是利用收購委託書方式入主台中企銀,再一舉吃下順大裕食品公司。

透過購併,曾正仁在短時間內握有龐大資源,他把順大裕的百億資金轉投資於自己一手成立的廣三建設,又讓中企對廣三旗下六家公司放款七○億元,用來炒高順大裕股價,資金在集團之間來回挪移,曾正仁身價一夕暴增,據聞,他曾在台中酒店揮金如土,進場就開九十九瓶XO,這段描述也成為市場對當年幾位借殼上市大王財富想像的標準印記。

此外,手下曾經掌握台芳、普大、亞瑟等上市公司的吳祚欽,原本只是彰銀約雇的工友,因為勇逮搶匪而破格升任行員,才開始踏入資本市場;一度擁有國揚、廣宇、漢來飯店、漢神百貨等等企業經營權的侯西峰,早期竟是西餐廳裡的小喇叭手。他們能從藉藉無名的市井小民而一夕富貴顯赫,靠的,就是四處整併之後,那個外人看不清楚內部財務如何操作的金錢帝國。

股本暴增 獲利能力大幅稀釋

說到電子產業的整併,不能不談今年元月回鍋擔任國巨電子董事長的陳泰銘,事實上,國巨在陳泰銘主導經營的時期,最被外界注意的,就是「好像每年都要購併一家公司」。

八十三年入股新加坡最大電阻器廠ASJ,隔年購併歐洲前五大電阻器製造商德國Vitrohm公司,八十五、八十六年則分別購併智寶及奇力新,至八十八年,國巨再行購併北美經銷商Steller,在八十九年更以一八○億台幣的天價購併飛利浦被動元件部門,轟動市場。而在今年陳泰銘重掌兵符後不久,國巨又再次對外揮軍,購併華亞電子。

一路購併,營運規模快速擴張,國巨的股本在過去十年增加二十三倍以上,然而公司獲利能力也受到股本快速膨脹的無情稀釋,股價自高點至今下跌九成,公司市值並未受惠於股本極度膨脹,反倒向下驟減。

不過,陳泰銘個人的財富狀況,則顯然與國巨小股東全然脫勾,就在今年四月國巨提列一二○億元商譽損失不久,陽明山仁民路上兩幢豪宅的產權悄悄易主於「旭泰投資公司」,而旭泰投資的負責人,也就是陳泰銘的妻子李慧真,據估計,兩幢豪宅的市價至少三億元,等於一家小型上櫃公司股本。

鴻海帝國 購併效應雨露均霑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近年以來同樣藉由對外購併而快速累積個人財富,但不同於前面幾個「富老闆不等於富股東」的例子,鴻海每每發動購併,老闆、股東往往雨露均霑,母子公司獲利盡皆提升,「我想,這與鴻海的營運模式有直接關係。」一位鴻海主管私下表示,鴻海到處低價搶單,什麼都做,但如果把鴻海的產品供應鍊切開來看,最末端的組裝廠部份,其實多半沒有賺錢,「組裝廠虧損是正常,如果能損益兩平,就是值得鼓勵!」他強調,表面上看,組裝廠是流血出貨,但是在這台電腦或手機上的每一塊零組件部份,鴻海可是賺盡利潤。

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掌握的零組件產能及種類愈多,鴻海賺得愈多,末端出貨價格就能壓得更低,於是,又有更強的接單能力,而在接單量變多之後,低價出貨的末端組裝廠固然不見得能夠獲利,但鴻海的各個零組件廠卻又賺得更多了。

良性循環 股東員工皆大歡喜

郭台銘本身當然藉由成功的購併財富暴增,而集團員工同樣也能「富者更富」,據傳,在去年鴻海尾牙中,一位原屬國?電子的主管抽到市值千萬以上的鴻海股票,然而他卻未在尾牙現場,郭台銘指示:「如果有補病假單,就把股票給他。」但得獎者卻不領郭台銘的這份好意,原因聽了讓人生氣:「國?的股票換成鴻海後,隨著鴻海股價上漲,我已經又賺到很多錢了,不必再為這些股票去弄個假的病例,補張假的病假單。」夠凱吧!

從上面這些例子來看,對企業老闆及大股東來說,「整併」就像是一條達到「富者更富」的快速捷徑,但對投資市場而言,卻又像是一把兩刃刀,老闆用什麼心態看待整併?用什麼手段增加財富?在整併風潮之下,這些都是投資人必須學會觀察評估的重要課題。

***以上文章取材自《錢MONEY》雜誌9月號,全省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傳統書店均有銷售,或至錢MONEY網站http://www.moneymg.com.tw訂閱。***

【2005-09-13】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