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04, 2005

景氣循環股 4大操作指南

景氣循環股 4大操作指南

強勢股操作法V.S逢低佈局法


文?何振銘

 國際投資大師從來沒有把投資標的鎖定台灣,原因是,台灣沒有知名的國際企業,因此,長期投資的價值在台股是看不到的,所以,追逐強勢股採波段操作,並善設停損點,仍是一般投資大眾較適合的股市操作方法。

 在台灣股市採取追逐強勢股,並順勢加碼的投資人,應該達到8成以上,尤其是2000年科技泡沫破滅之後,這些投資人的比例甚至可能提高到9成以上。


 原因無他,只因台灣股市中,經過多年印證,值得長期投資的股票實在太少,多數長期持有股票的投資人,在歷經多年以後,下場通常是相當悲慘。


 也因此,多年以來,已使台股長期投資的人口銳減,影響所及就是台灣股市的籌碼穩定度不若以往,而這部分的缺口,所幸有外資源源不斷的買超來填補,惟台灣股市散戶投資比例仍居高不下,因此,近年來,台股的加權指數難以超越7500點,這應是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兩岸關係日趨緊張之故,使得台股以往神勇無比的追價買盤大幅萎縮,以致於產生了一個歷年來相當不可思議的數字,亦即台股2004年加權指數的漲幅竟遠小於當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2004年台灣全年的經濟成長率達到5.8~6%的水準,但台股加權指數全年的漲幅僅4.22%,何況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較去年出現大幅成長,而且外資整年度還出現了2,000億元以上的買超。

企業定位 決定了投資價值


 何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如果彼得林區(Peter Lynch)和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運用他們投資理論在台灣投資,或許也會落得有志難伸的窘境。主要是因為台灣與美國整體的大環境差異極大,美國地大物博,以內需為主,人口達到2億4千萬人,國民平均所得達到3萬美元左右的水準,內需市場極為龐大,所以,才會蘊育出許多經營百年,但仍屹立不搖的傑出企業,如奇異(GE)、百事可樂(Pepsi)、吉列(Gillette)、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及許多保險公司。

 這些公司為何能維持長期營收及獲利成長,因而成為有利的長期投資標的?仔細研究,可以發現有5項因素是重要的推手:(1)美國人口仍能穩定成長(加計一些外來的移民),(2)國民所得仍能持續攀升,(3)美國人民普遍追求生活品質提升,(4)儲蓄率長期偏低,(5)信用卡的使用極為普遍,也因此創造了極大的消費市場。


 所以,只要品質獲得美國人的信賴,從而建立牢不可破的品牌信心,而公司亦能夠在管理及控制成本上表現優異,則公司獲利自然能隨著時間及經濟發展而水漲船高。而這些公司自然順理成章的成為這幾位投資大師精選投資組合標的物,而且能發揮複利效果,在往後的時間中,創造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以上的報酬率。


 反觀台股中,如果拉長時間到10年,公司獲利能維持每年複合成長率在15%以上的水準,已是極為少見,如果再把時間拉長到15年以上,學著巴菲特的長期投資精神,幾乎有95%以上的投資人,其最終的結局是極其悲慘的。最主要的原因乃在國內只有2,300萬人口,而且國民所得在近7年已經停滯不前,因此,只有將銷貨主力擺在全球市場的公司,才能維持10年以上長期獲利成長的趨勢不變,就如台塑三寶、鴻海等極少數公司。

台灣產業缺乏國際品牌 長期投資價值較差


 台灣人過去多年來勤奮工作,平均每週的工作時數幾乎高居全球第1名,但國民平均年所得至今卻仍只有13,000美元左右,不僅已經有7年沒有成長,而且即將被鄰國南韓所超越。歐洲人工作時數少,但國民平均年所得甚至接近4萬美元(以瑞士為例),幾為台灣人的3倍之多,為何會有如此懸殊的差異,這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歐、美及日本等國都有全球知名的品牌,且廣為全球人士所喜愛,如德國的BENZ、BMW、保時捷及光學和機械等精密儀器,法國的香水、葡萄酒、噴射客機、戰鬥機等,瑞士的精密工業如勞力士、歐米茄等名錶及瑞士小刀等,美國的產品包括電腦、運動鞋、先進武器和半導體精密設備、軟體業、手機業等,而日本在光學方面包括數位相機、手機、薄型電視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更是獲得市場消費者的喜愛。


 而這些自有品牌都為其國家及公司創造出可觀的利潤,公司也可提供員工更為優渥的待遇,而這些員工在社會福利制度完善及高所得之下,自然勇於消費,也因創造了極為可觀的國內市場。


留意代工廠商的低價搶單 注意營建資產的過度膨脹


 反觀台灣廠商深耕自有品牌且行銷於全球,並廣受一般消費者所喜愛的產品極少,絕大多數廠商都是搶代工(OEM),稍為高階的則接ODM單(設計加代工),為了搶單不惜血本,同胞之間砍殺更兇。廠商都是以生產成本為導向,如果成本優勢不再,則只好關廠,然後在大陸、越南等地再設廠,降低成本去搶單。而近幾年,當大陸代工業逐漸崛起,再加上擁有更低廉的成本優勢,於是許多台灣廠商在兩面夾殺之下競爭力漸失,也逐漸面臨到生死存亡的問題。

 首當其衝的就是一些在研發技術及品質不如國內知名大廠的二、三線廠商,近半年來,地雷效應紛紛引爆即源於此。許多小廠在超低毛利但卻又要承擔極大的匯兌風險之下,鋌而走險從事和匯率相關的衍生性商品避險,結果愈避風險愈大,最後東窗事發,導致不可收拾,如去年的宇詮及大騰就是最負面的代表。


 而公司即使營運正常,但多數廠商所給予員工的報酬相對先進國家卻明顯偏低,以新加坡為例,其國民平均年所得早已超過2萬美元以上,而其大學應屆畢業生的月薪換算台幣約在40,000元左右,而台灣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則只有約25,000元左右的水準,但新加坡的物價與台灣相比差異有限,這也是台灣內需市場長期不振的原因。


 所以,近年來,台灣房地產業有谷底翻升的跡象,但以台灣房屋自有率已達到80%以上的超高比例來看,如果沒有外來資金的推動需求,則這波房地產的景氣到底能維持多久就頗令人質疑,尤其是在鋼筋及水泥等建材成本上升的情況下,房價能否順利轉嫁,也是值得令人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投資營建股必須特別留意,而且需要持續追蹤之處。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